博为视野
Think Tank

疫情影响下的产业变化趋势及其规划响应

来源:同济城市评估与开发研究中心 作者:徐剑光 黄亮 责任编辑:
2020-03-14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及人民生活秩序。如何从规划层面来应对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疫情过后,应当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城市?是每个规划师需要迫切思考的重大命题。近期,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城市开发规划研究院及城市评估与开发研究中心为平台,组织院内外专家及技术人员以“重大疫情下的空间问题”为主题进行学术研讨,形成一系列初步思考与观点争鸣。抛砖引玉之余,以期引发更多的理论探讨。

  疫情影响下的产业变化趋势及其规划响应

  演化经济地理(EEG)认为,经济体具备有机体隐喻,类似于种群或复杂适应系统,其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间保持交换和相互作用。新冠肺炎疫情“高传染性”的特征决定了封城封路、住区封闭、居家禁聚、延迟复工等防控措施的激烈反应,对经济(产业)的影响机制是“切断”了经济体(产业区)的物质能量交换,首先是人流、物流,其次是资金流和信息流(面对面交流信息减弱)。本文探讨的,是疫情引致的这种经济突发“失血性休克”,究竟影响哪些产业,后续可能的演变趋势,以及从产业变迁传导到规划层面的若干响应、反思与展望。

  1、疫情影响下的产业图谱

  1.1 典型的负面影响行业(大致按照影响程度大小排列)

  (1)对人流依赖度高的行业:如民航、高铁、公路客运、网约车等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餐饮、酒店、会展、赛事、休闲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

  (2)劳动力回流受阻、复工滞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3)非生活居家必须的批零商业,如服装、家电、汽车、房地产等;

  (4)开工不足可能带来全球供应链强制性调整,低端出口代工企业即使有不可抗力证明,也仍会面临下游厂商调整供应商的压力,这一影响或许是长远的;

  (5)国际贸易、建筑业、租赁、商务、农业和一些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会受到短期负面影响。

  1.2 预计疫情后会反弹回补的行业

  2019年全国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已达57.8%(SARS的2003年只有35.3%),预计疫情结束后,被压抑的消费需求释放和负面预期出清,将带来金融、旅游、交通运输、商业商务、休闲娱乐及房地产业的反弹回补增长。

  1.3 疫情期间“逆行”增长的行业(大致按照影响程度大小排列)

  (1)医疗应急行业,如医疗器械(如口罩、防护服)、医学制剂(如检测剂、疫苗)、医疗服务、远程医疗等;

  (2)“宅经济”业态,如生鲜电商、在线娱乐(如手游)、直播经济、宅家商品(“拼多多”疫情期热销榜:理发器、打蛋器、瑜伽垫、睡衣等)等;

  (3)居家办公、“停课不停学”等激活的线上业态,如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等;

  (4)物业服务、社区零售、内容产业、大数据等也属于正影响行业。

  1.4 后疫情时代长远利好的行业

  (1)新冠肺炎主要靠自身抵抗力康复,公众注意力从“治病”转向“防病、养生”,预防、体检、检测、治疗、康复、养生、医药(特别是中医药)等大健康全产业链会加快延伸;

  (2)疫情促使医疗服务分工细化,医疗机构为了提高规模化服务能力必将更加开放,将院内需求量大的检测、病理、影像和一些诊断类服务外包第三方进行,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独立医学实验室(ICL)等业态会快速发展;

  (3)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应急产业”迎来扩张机遇;

  (4)危机催生新产业,疫情促进人工智能、无接触技术等加速商业化,如AI+CT诊断、AI体温测量、无人机、无人车、智慧建筑等;

  (5)疫情下的“用工荒”可能引发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新一轮的“机器换人”,智能制造、“黑灯工厂”和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会加快普及;

  (6)SARS后电子商务全面崛起,而本次疫情可能加速生鲜电商这一电商细分业态扩张流量、加速崛起;

  (7)西贝与盒马鲜生“共享员工”(餐厅服务员成为外卖员)解决了疫情下的劳动力资源错配问题,在中国早已跨过“刘易斯拐点”的背景下,这一应急措施可能成为未来用工常态;另有电商企业“共享信息”、“共享渠道资源”等,疫情催生“共享经济”模式创新;

  (8)本次疫情的粪口、气溶胶等传播方式,以及巨量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需求,将促进医疗废弃物处置、环保服务、静脉产业等迎来发展良机。

  2、后疫情时代的产业规划反思

  2.1 集聚与分散:对医疗健康服务“过度集聚化”的规划反思

  本次疫情出现了资源过于集中的中心医院“爆仓”,而基层社区医疗作用甚微。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规划应更加重视分级诊疗、医共体的体系构建,以人口密度划片设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共享医疗中心等,新加坡“公众健康预备诊所”(PHPC)经验可做借鉴。另外,若大型医疗机构推动资源“去集聚化”,外包非核心业务,但相关服务又要求空间毗邻配套,那么集成医疗、检测、康复、实验等功能的医疗健康服务园区、医疗综合体(Medical Mall)可能成为趋势。其实制药领域的“去中心化”已先行一步,2016年“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MAH)实行后,新药研发与委托生产可空间分离,如衢州设在上海张江药谷的“研发飞地”,实现了“张江研发-衢州生产”的制药“中心-外围”布局。

  2.2 线上与线下:对疫情催生的互联网新兴业态的规划响应

  居家隔离状态下,线上的购物、办公盛行,要思考这些互联网新兴业态对线下物理空间的需求影响。例如在移动远程办公新风潮下,年轻人集中的科技型园区空间规划,是否要预留足够的灵活办公空间、缩小会议空间?再如生鲜电商的线下供应链和配送保障问题,每日优鲜的线下“前置仓”模式比较成功,针对这些线上线下融合、渠道下沉的新零售,如何在仓储物流、社区功能空间等规划中做预留性考虑?

  2.3 平日与战时:强化应急产业园、环保(静脉)产业园规划布局

  后疫情时代,应推动城市产业空间的多功能综合利用,强化平战结合的专业化园区、防御性公共服务类园区的布局。应分区域打造一批集监测预警、处置救援、物资储备、演练培训、应急服务、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产业园和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要提升医疗废弃物应急处置、疫区污水处理能力,加快规划布局医废危废处置、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功能集成的环保园区、静脉园区。

  2.4 开放与封闭:疫情引发的社区业态场景再审视

  疫情面前,开放的城市系统与倾向封闭的社区单元间的矛盾也暴露出来。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哪些业态应归属上层级的城市片区解决,实现多社区共享?哪些业态是社区必不可少的,在应急状态下可以封闭在社区单元内维持社区正常运转?例如疫情发生后,大服务半径的大型商超作用受限,而邻里间的净菜超市、夫妻店成了“香饽饽”。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未来社区”的邻里、商业、健康、安全、教育、创业、交通、能源、物业等业态场景,以及在空间上如何实现功能融合和弹性利用。

  2.5 人工与机器: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园区规划展望

  疫情发生后,国内一批“智能工厂”和“无人工厂”提前复工(甚至不受影响正常生产),万物互联的未来园区规划诉求必然改变。菜鸟的未来园区展示了无人仓、无人分拣、无人发货和巡检的空间场景,厂区围绕机器的需求来布置;制造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机器换人、设备上云、工厂互联后,园区用工大幅减少,传统园区的生活配套规模、布局等将发生深刻变化,园区基础设施的需求和格局也会随之进化,产业园区规划者要关注并跟进这一趋势。

--------------------------------------------------------------------------------------------------------------------------------------------------------------------------------------------------------
免责声明
本网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博为视野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