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什么
来源:凤凰品城市
作者:赵万民
责任编辑:
2016-11-10
低碳生态城市的提出,是一个既新又老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说,现在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人口大量增长,城市空间扩张,出现了高密度城市。在这一时期,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生活环境,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使我们能够生活在健康而宜居的环境中,成为新的话题。
从科学技术层面,我们的城市规划学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思考:
第一个方面是尽可能地实现城市自循环组织。使城市环境与周边的自然山水环境达到自平衡,使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与自然环境发展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低碳生态城市,是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阶段,即使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是总体从格局上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始终能够保持平衡的状态,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第二个方面是从城市内部而言,尽可能地使低碳生态概念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对应。比如智慧城市,包括交通体系、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休闲空间、居住空间的品质构成等,其整个组织就是一个完善的、综合的系统,这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各方面的功能能够得到发展,同时功能与功能之间能够得到很好的协调,形成一个智能的系统。从这个角度,国际和国内提出了诸如智慧城市、紧凑城市、精明城市、可持续城市以及宜居城市等概念,这些概念来源于近现代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例如花园城市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等。总体说来,我们希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其内部的运行体系是低碳的、智能的、能够自循环的健康系统。城市发展的好坏,取决于整体功能的运行,也可以分解到每一个功能都可以运行,比如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居住问题、服务设施问题、内部景观结构问题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认为城市是相对生态的、低碳的、环保的。
第三个方面从技术层面思考怎么节能减排的问题。通常我们采取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城市应该尽可能建得紧凑,各个功能分区有清楚的职能,一方面能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另一方面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相对集中,从而人在城市中也是紧凑集约的生活方式,人们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能够实现日常的生活形态、工作形态和消费形态,使城市空间利用更加有效。第二是节能减排,尽可能解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资源循环利用问题,实现对能量的节约和有效使用。通过对碳排放、热控制、能源消耗的控制、小汽车排放的控制、自然清洁能源的利用等手段,来提高城市节能减排的效率。第三是城市具备比较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城市离不开水的生态环境,相当多的城市从大格局上来看是具有山水格局的。比如吴良镛院士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也是从北京大的山水格局考虑人居环境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他的城市比如成都、广州,其大格局都具有典型的山水格局。所以大多数城市,如果能够理顺城市的山水格局,使城市山水体系能够与城市建设和人工环境融为一体,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自然环境和人工建设环境的平衡,这非常重要。当然,我们常规在谈山水环境和生态体系时,更多是谈城市绿化和城市景观,但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已远远不止这些,而是一个低碳城市的模型。
建筑学对低碳生态话题主要围绕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城市。绿色建筑实际是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手法,来实现建筑自身自循环,尽可能减少能耗,利用自然环境,包括太阳能、地热等,来解决建筑的能耗问题。第二,建筑学中尽可能用建筑设计的空间手法和组织方式来实现减排,比如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方法实现温度调节,避免或减少电空调的使用。第三,建筑学利用建筑材料,包括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利用,来实现节能减排。比如传统建筑中,更多使用石材、木材、竹材等建筑材料,这是很好的节能减排的实践。在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领域,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以及日本等国家都做了非常有效的实践。在我们国家在传统建筑领域,有很多优秀年轻的建筑师也做了很多很好的尝试和探究。